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藥王孫思邈養生十三法概要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藥王孫思邈養生十三法概要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中國古代養生術基本內容?
中國古代養生基本內容
精神養生
主張以安靜調養人體的精神思維活動為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、益壽延年。靜思始倡于老子、莊子,提出“清靜無為”的學說。《黃帝內經》繼老、莊之后,之一次從醫學角度提出精神保養可以防病,并主張依據四時之氣的特點來調養精神。
主張精神養生的學派認為,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,神靜則抗衰延年。人的思、慮、智、志、急、魂等,均由神所主。主張神氣清靜內守,不宜躁動妄耗;強調清心寡欲,抑目靜耳,調攝神志,順應四時,常練靜功,以保持神氣清靜,促進健康。
動形養生
主張以運動形體來保養生命。《呂氏春秋》率先提倡動形養生,認為經常運動身體,可以強身健體,延年益壽。東漢名醫華佗模仿虎、鹿、熊、猿、鳥的動作,創編了“五禽戲”體操,作為人們練身強體手段。唐代名醫孫思邈及王煮等人也主張人要經常進行適度的運動。
調氣養生
主張調養真氣來延年益壽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倡調攝真氣以治病延年。持此主張的學派認為,氣是生命的根本和動力,氣充滿全身,無處不到,具有治邪防病的功效。氣,貴在運行不息、升降有常。調節氣機升降,維持其正常功能,足以強身健體。調養元氣的 +++ 包括慎起居、順四時、戒過勞、防過逸。調飲食和五味、調七情、省言語、習吐納、行導引等方面。通過調養其氣,以達健康長壽。
固精養生
主張通過固攝 +++ ,使之充盈內守,以達到養生。據截,最早提出固精思想的是管仲。《黃帝內經》也非常重視精對生命的作用,認為精是人始生的基礎,生命活動的根本,人體壽夭的關鍵,主張養生關鍵在于節欲保精。 +++ 貴在充盈固秘,則人體得養,精力旺盛,強健長壽。固精的前題是收心正心。因此,這一學派強調節情欲以防 +++ 妄耗,倡導晚婚、節欲、調七情等,以保養 +++ ,益壽延年。
四大醫學典故?
一、蒼生大醫
唐代藥王孫思邈少時因病學醫,不但對醫學有較深的研究,而且博涉經史百家學說,兼通佛典。
?
他醫德高尚,堪稱醫界的楷模,在《千金要方》一書中,他提出了“大醫精誠”的思想,并被后世視為行醫的道德標準。
他主張:“若有疾厄來求救者,不得問其貴賤貧富,怨親善友,華夷智愚,普同一等,皆如至親之想。不得瞻前顧后,自慮吉兇,護惜身命。
深心凄愴,勿避晝夜、寒暑、饑渴、疲勞,一心赴救,無作功夫形跡之心,如此可成蒼生大醫。”后人便將醫德高尚的醫生尊稱為“蒼生大醫”。
二、杏林春暖
三國時的名醫董奉,醫術高明,醫德高尚。他為人治病有個特點,既不受謝又不收禮,只要求治癒者在他房前栽杏樹作為紀念。
?
重癥愈者種五棵,輕癥愈者則種一棵。多年后,住處蔚然成林,紅杏累累。處方開藥需要杏果時,他又囑咐病家不用付錢,只要拿一斗谷子換一斗杏果即可。
這樣一來,用杏果換來的谷子堆積滿倉,等到災年的時候,他就用這些谷子救濟貧民。當地的人們非常感謝他,送給他的匾額上寫著“譽滿杏林”、“杏林春暖”等話語。
這些贊譽之詞久經流傳,便成了醫德高尚、醫術高明的代名詞。
三、再世華佗
華佗是東漢著名醫家,精通內、外、婦、兒各科,尤其擅長外科。施針用藥簡而有效,行醫各地,聲名頗著。
一次出診的途中,華佗碰到有人家出殯,他看見棺材縫里流出來的血血色鮮紅,憑著醫生的本能,他認為病人尚未死亡,決定立即開棺救人。
?
經過搶救,終于救活了尚未死亡的休克產婦,遂被人們譽為“神醫”。后來,人們在贊揚某位醫生醫術高明時,常會情不自禁地伸出大拇指說道:“您真是再世華佗啊。”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藥王孫思邈養生十三法概要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藥王孫思邈養生十三法概要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