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古人養生之道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古人養生之道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養生之道的道字指的是什么意思?
所謂“道”字指的是 +++ 的意思。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說:“飲食者,人之命脈也”。古人認為,飲食能資養人的血氣,人體攝入食物后,五谷之精氣就充足,氣血就旺盛,筋骨就強壯。
人的身體之中,陰陽的運行,五行的相生,沒有不是由于飲食的作用的。飲食進入人體后就會谷氣充盈,谷氣充盈就會血氣旺盛,血氣旺盛人也就精力強健了。
古人還認為,脾胃是由脾稟承而產生的,一年四季也都要以胃氣為根本。
中華養道是啥?
《中華養道》是鳳凰衛視中文臺于2018年2月26號開播的一檔日播養生類短視頻節目。首播時間為每周一至周五晚上19:10,重播時間為每周二至周六上午10:35。節目將通過專家講述、演示,結合古代典籍,從食物、修練、涵養等方面以微視頻方式還原古人養生之道,以及適合日常生活的現代養生 +++ 。
如何看待古人的生死觀?
生死觀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部分,而且是很重要的部分。對待生死的態度直接影響到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取向,不同的生死觀會產生不同的生活態度。平常錯說的“生不帶來,死不帶走”、“赤條條地來,空著手走”、“生死天命”、“好死不如賴活”等話語都是對生死看法的一種表達。
人類有了文化以后,生死觀也成為了人類文化的重要內容。對待生死的不同看法,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,生死觀本身就是一種信仰。不同的地區、不同的民族、處于不同的歷史時期,有著不同的生死觀。先看看中國人的生死觀。
中國人把人的出生看成是喜事,而人的死亡則是喪事,認為生離死別是人生最悲苦的一件事情。平時忌諱言死,健康長壽是吉慶之言,對人的咒詛也莫過于“不得好死”。
古代官員遇到父母喪事,必須離職回家居喪三年,謂之“丁憂”。生死問題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,更是佛教和道教的終極目標。下面介紹中國古代儒家、道教和佛家的生死觀念。
儒家的生死觀。
幾千年來,儒家思想是中國人的思想基礎,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正統和主流。儒家重視品德修養,追求人生的福祉。儒家很重視人德生命,《尚書》中說的“五福”就是指:壽、富、康寧、攸好德(立德)、考終命(善終)。活著的時候能健康長壽,生活富足康寧,具有高尚的品德,最后能得以善終,這就是儒家基本的生死觀。
在生死的問題上,儒家崇德、仁、義,認為這些比生命還重要,孔子說:“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任,有殺身以成仁”、“ 朝問道,夕死可矣。”,對于這一點,孟子講了更清楚,他說:“生,亦我所欲也;義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義者也。”這就是說,人生在世,有比生更為重要的東西,就是仁義道德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古人養生之道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古人養生之道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